
Xavier
@XJTU
Followers
49
Following
13
Media
6
Statuses
24
回顾在历史长河中,那些惊才绝艳的仙交前辈们! 精勤求学、敦笃励志、果毅力行、忠恕任事。
Shanghai,China
Joined November 2008
以罗沛霖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,经过周密筹备,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正式成立。工程院的成立,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,也是罗沛霖等一批科学家本着为党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,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,高瞻远瞩为党建言的生动写照。这是罗沛霖晚年最欣慰的一件事。
1
0
0
1977年,我国第一个正确测定卫星落点的超远程雷达终于建成。这是罗沛霖实现的又一项“从0到1”的突破,这项工作为我国电子设备的生产配套奠定坚实基础,更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闯出一条道路。 1992年,罗沛霖与张光斗、王大珩等6名院士创议并起草了《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》。
1
0
0
1951—1953年,他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���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的创建,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和电子设备生产配套打下基础。 1973年全国计算机联合组成立,清华大学为组长单位,由罗沛霖主持,意在研制我国最早的通用计算机。
1
0
0
罗沛霖日常总是不爱说话,但是总喜欢对别人说:“我这辈子就她一个女朋友,她这辈子也就我一个男朋友。”说完就傻笑地看着杨敏如。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话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饮”,浓情蜜意都藏在了细节里。
1
0
0
六七十年代那段煎熬的岁月拼了命地想要他们分开,但这一次命运向他们妥协了。杨敏如和罗沛霖在隔离期间,有人问杨还要不要和罗在一起,杨总是坚定地回答:“要!”在那个年代,无数恩爱夫妻都败给了现实。面对苦不堪言的人生,很多人都选择退缩,放弃爱人。但是杨不肯,她也相信丈夫定然也不会抛弃自己。
1
0
0
罗家伦在婚礼上以“十年”赞罗杨,爱情专一,终成眷属,如此深情,还好没被辜负。杨敏如回忆:“《蒹葭》的钟情曲在心里响起来,我感受到爱情的喜悦与香甜。那一年我二十五岁,沛霖二十八岁。到那时我们唱着蒹葭情曲也已整整十年了。”漫长的十年里,杨敏如都这般斩钉截铁地爱着罗沛霖,幸福终究没有迟到。
1
0
0
1941年,杨敏如与罗沛霖得偿所愿,在重庆喜结连理。这场婚礼相当特别。当时政局纷乱,罗沛霖因为正在着手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,为了掩饰,杨敏如和罗沛霖决定举行一场双婚,便有了兄妹同场的婚礼。 证婚人是南开中学的校长张伯苓和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。
1
0
0
罗在加州理工时的室友郑哲敏回忆,那时罗沛霖青梅竹马的爱人也会频繁从国内来信,于是他们同学间早就从信封上得知,罗夫人叫杨敏如。 1931年,因堂哥的关系,杨敏如认识了罗沛霖。起初,两人常常一起替国家抱不平,自然而然会有许多共同的话题。熟识后罗告诉杨说他想要找律师解除之前父母操办的婚姻。
1
0
0
罗沛霖与钱学森的深厚友情,持续了近80年,两人在交大时就已非常要好。 在美国每到周末,罗都带着香港《大公报》和纽约《华侨日报》到钱家,传递国内最新动态。因为钱身份特殊,不便订阅。当然,钱学森、蒋英夫妇也会招待罗沛霖一顿美餐。直到回到国内,罗沛霖和郑哲敏等也会带着夫人,前往钱家小聚。
1
0
0
作为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加州理工学院分会的负责人,罗沛霖动员留美人员回国立新功。在党和国家以及众多在美留学生的不懈努力下,一大批知名留美科研人员回到魂牵���绕的祖国,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事业。 刻苦学习、忠于使命的罗沛霖,圆满完成赴美的两项重要任务,再次向党交上了完美答卷。
1
0
0
1947年全国解放在即,党的事业百废待兴需要储备一大批技术人才,在这样的背景下,罗沛霖受组织指派赴美国留学。罗沛霖带着组织资助的500美元和一套西装离开了祖国。1948年,在钱学森的帮助下前往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。 离开校门13年,35岁重返校园并直修博士学位,令人钦佩!
1
0
0
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危亡之际,年仅24岁的罗沛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,奔赴革命圣地延安。1938年罗沛霖辗转到达延安,加入中央军委第三局,为党早期的情报工作陆续开展奠定技术基础。罗沛霖参与创建了陕甘宁边区延安(盐店子)通信材料厂,担任工程师并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。
1
0
0
罗被称为“战士、博士、院士”的“三士科学家”。 “力量源于理想,真情只系延安。超远雷达罗万象,电子信息扩百专。算机冲最先。吁振工程技术,疾呼建院十年。产业科研双共进,华夏强国一梦圆。奇勋著史篇。”书法家张飙的这首词,全面概括了罗沛霖的一生。
1
0
0
罗沛霖在电子学与信息学领域造诣精湛,在雷达、信息理论、电子电路、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、电机、电器、工艺评估方法学、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贡献卓著。 曾被授予中国工程科技奖、IEEE 建会百年纪念勋章等荣誉。
1
0
0
罗沛霖(1913年12月30日—2011年4月17日),曾用名罗容思、罗雨,男,生于天津,籍贯浙江山阴(今绍兴),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罗沛霖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,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,为抗日前线培养通信人才。
2
0
1
戴芳澜培养学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: 第一方面是重视基础课的教学,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广,基础要坚实。 第二方面是提倡启发式教育,要求严格,赏罚分明。 第三方面是组织学术讨论会或读书会,提倡认真读书。
1
0
0
戴在治学上非常严谨,要求学生也十分严格,从不轻易称赞人。他认为:不适当的夸奖不是对人的爱护,而是对自负与自满的助长,结果把人毁了。当然,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,而且必先做到。他对别人进行指导,不是采用命令式,而是采取启发式,让对方去思考、去探索、去醒悟,直至豁然开朗。
1
0
0
戴平生正气凛然,待人接物一贯直道而行。他对待幼辈和蔼可亲,与同行同事相处十分谦和;但对不正之风或不道德之事,则疾恶如仇,毫不假以颜色。他对学生或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,在工作时间,不允许作私事,也不允许浪费科研材料。由于他能处处以身作则,因此大家衷心钦佩,“上行下效”蔚然成风。
1
0
0